文 | 哆啦咪
钱林松,网名 Backer, 好酒,好肉,好逆向。
“本来为了提高射箭成绩,我都打算把酒给戒掉了,可是没办法啊,教练认真地和我说:‘你一定得少喝点啊’。那我也没有办法,只有多少喝点,教练的话还是得听。”
这就是钱林松,从初入江湖的“小钱”,到软件安全圈知名的Backer,再到现在常被称作的“老钱”,他是放射科的医师,是逆向的高手,是讲台上的老师,是公司的创始人,是射箭运动的资深玩家。不管在别人的眼中有多少成就和身份,他总是那个仗义、有趣、不断寻求新挑战的钱林松。
原来是学做原子弹的
“不少人问我学历低能不能做好计算机这一行,我和他们说整个公司里只有我学历最低,是个中专生呢”,钱林松调侃道。
在19世纪80年代。教育政策与今日十分不同,中专因为包分配、保就业,大家都趋之若鹜。有些中专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高中还高。每个人初中毕业都面临着选中专还是选高中的抉择。
当时的他,心中早已有所打算:“一起玩的伙伴都去高中,所以我也想去。”
但是他的父母所想的角度不一样,在那个中专包分配工作的年代,他父母希望他上中专。最终,钱林松还是选择了中专,选择了放射性物理专业,准确地说,是他的父母帮他选了这个专业,因为他的母亲是一位医生,希望他也能够学医。
“别人问我学什么专业接触到的逆向,我就和他们说我是学做原子弹的”,回忆自己的专业选择,钱林松调侃道。
接受父母安排的钱林松,也按部就班地学习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核物理、放射卫生学、电离辐射剂量学……说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
1997年,他顺利毕业,正好赶上包分配的末班车,被分配到当地肿瘤医院放射科工作,成为了一名“放射技术人员”。
生活像野鸭游过的湖面,只留下一丝丝涟漪。按照父母的设计,钱林松本应一直在医院放射科,报职称、考职称、评职称,走一条循规蹈矩而又安稳的路。
然而,从90年代末起,钱林松注定会在医院的循规蹈矩中走出另一条路。
东湖之畔,珞珈山下
90年代末,因为一系列原因,中美黑客大战愈演愈烈。这场对决,引发了广大黑客的参与。也给钱林松平静生活的湖里扔进一块石头,激起层层涟漪。
他开始从网站上下载黑客软件,自己在家鼓捣。很快,他便进入了瓶颈期。于是他开始学习编程。
“没有基础,注定只是空中楼阁,刚开始起步就是试用别人写的软件,和现在的‘工具流小白’一样,但是没多久就觉得,这多没意思啊,我得会写自己的工具。”钱林松谈到自己学习编程的初衷说,“那时候学习技术,我有两个优势,一是上班空闲时间多,二是武汉这个地方大学多啊”。
由于工作会经常接触放射性物质,放射科每天工作的时间上限有限制,每天工作时间基本都控制在3-6小时。利用工作的空闲时间,他开始如饥似渴的学习,一年时间就学会了编程并可以独立的开发一套游戏出来。
但是,在做游戏过程中,他开始疑惑:自己编写的游戏里用到的各种库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一旦自己提出“为什么”这个问题,新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乐趣就像泄洪的水一样滚滚而来。研究的乐趣仿佛黑洞般吸引他,充满好奇的他想办法去探索源头,于是他便开始逆流而上。
为此,他特意报了武汉大学的自修班。
“我想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下,其实不只在武汉大学,哪里有课合我需求,我就找机会去旁听,那时也有学生找人代喊到、代写作业的,这些活我最乐意接了,有机会听课嘛”。
除了自学和在大学学习,为了解答自己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他还找遍了几乎能在武汉找到的所有资源,遍访高校名师,结交工程师,只为了能够从他们那获得些许的指点。但问题是永无止境的,他自身的水平在提高,遇到的问题也似乎越多越难,似乎离技术的真谛只隔了一层窗户纸,但就是迟迟没有捅破。不过幸运的是,生活中资源的限制,有网络去补足。
3
结缘看雪
钱林松最开始在CVC病毒公社活动,认识了几个朋友互相加了QQ。为了讨论技术,还专门建立了聊天室(当时的QQ还没有群)。大家在聊天室热火朝天的讨论,大家因为探讨技术而聚集在一起。随着讨论的深入,原理开始慢慢的浮出水面,但似乎还是有些核心,说不清道不明。于是他便认识了看雪论坛,开始在这里学习逆向。
这个时候恰逢看雪论坛改版,由001正式改名为看雪论坛。在论坛里钱林松认识了很多朋友。“当时论坛的学习氛围特别好。这些朋友们,他们都已经在金山工作了,而我不做这方面的工作,也非科班出身。他们的技术强得很。”他整日和大牛们一起探讨技术,不仅学到了很多技术,还和他们成为好朋友。
除此之外,他还开始看看雪论坛坛主段钢的两本书《加密与解密》和《软件加密技术内幕》。后面这本书是由论坛的版主们联合写的,是论坛大牛们的精华之作。他就将这两本书一行一行的看完了。
这个时候,他的工作也由原来的甲类升为乙类,工作时间由3小时变为6小时。
“不过那个时候我对医院业务已经很熟练了,一般集中做2、3个小时就把工作全部做完了,多出的时间都可以用来学技术”。
时间上的充裕为钱林松提供了一个可以认真学习逆向分析的环境,但是苦于当时没有专门的逆向书籍,“当时逆向分析并没有学术化,而且也没有专门的学科。只能从破解类的书中找相关的点。”
他把所有找到的资料都汇集起来,开始一点一点研究,从最基本的语法、反汇编开始到把C语言的原理全部都看完,他用了一年时间。然后接着开始学习C++。就这样,由少及多,他学习的速度越来越快。又一年的时间,他几乎将手中的资料都看了个遍。但是他意识到纸上谈兵是不行的,他决定试试自己从书上学的究竟有没有用。于是他开始拿医院的设备开刀:“这个工作近也方便,我还会去医疗软件论坛‘显摆’,破解医疗器械的demo限制、时间限制之类的。”
当时只是在论坛上单纯发帖“炫耀"技术的钱林松可能没有预料到,其中的一个帖子,会成为之后一系列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枚,彻彻底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出国
有一次,他还原了一个美国软件公司的核心算法。
“在逛国外论坛的时候,看到一家美国软件公司,说他的技术完全原创且世界顶尖。可是我逆向分析后,发现这个软件的核心技术是基于一个开源库的,不是完全自主研发。关键是私下和他们说他们还不承认,我就将逆向分析得到的源代码都公开了。”
“我们双方一开始还在论坛里你来我往地争论了几个回合,后来我给了条很强的证据后,他们就不作声了”。
本以为网上的争论到此为止,没想到那家美国公司的负责人是华人,有次借回国开会的机会,专程来到武汉,找到钱林松并邀请他到一家五星级酒面谈。他们聊了很多,但负责人的目的只有一个:和我去美国写程序吧。这位负责人向他描绘了一个美好未来的蓝图,并承诺按小时付工资。他有些动心了。
现在的他讲这些经历,就像在讲别人的故事,云淡风轻。但当时的他却没有轻易就做下决定,他不断掂量着天平两端的砝码:是医院的铁饭碗?还是换行去美国?
促使他下决心的,是他对自己的生活的反思。他觉得:“如果在一份工作中,自己二十几岁时,就可以一眼看到自己退休时的样子,那这样的工作还是不要做了。”
钱林松知道自己的性格也不适合成天坐在医院里。最终,他决定去冒险。
于是他辞职了。对于辞职这件事,他并未和父母商量。
“当时去我领导办公室必须要经过我母亲的办公室,为了不被发现,我去递辞呈时还特意猫着腰,踮着脚,像做贼一样”,钱林松回忆到这里,像讲故事一样兴奋起来,“后来我妈知道了,拿着扫把追了我半条街”。
2002年,他踏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
那时的他23岁,年轻、执着、无所畏惧,据说还有八块腹肌。
“当时没有什么身外之物,随我一起去美国的,只有5000块钱和8块腹肌”。
说到这时,他眼睛一亮,拿出手机,向我展示23岁的他:“我那个时候很嫩的,不比现在的小鲜肉差”,兴趣盎然的向我介绍着每张照片的背景。
到达美国后,既会编程也会逆向的他立刻便受到公司的重用,他的才华得到充分的施展。
[注意]传递专业知识、拓宽行业人脉——看雪讲师团队等你加入!
最后于 2019-3-7 19:27
被CCkicker编辑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