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数 n 的阶乘(factorial)记作“n!”,比如要计算 5!,那么就是计算 5 * 4 * 3 * 2 * 1 = 120。
在 32 位系统上,“unsigned int(ULONG)”型变量能够持有的最大 10 进制值为 4,294,967,295(FFFF FFFF),意味着无符号数最多只能用来计算 12!(479,001,600 = 1C8C FC00);若计算 13!(6,227,020,800 = 1 7328 CC00)就会发生溢出。
类似地,“int”型变量能够持有的最大 10 进制值为 2,147,483,647(7FFF FFFF),意味着有符号数最多也只能用来计算
12!;若计算 13! 就会发生下溢(8000 0000 = -2,147,483,648)。
一般的编程范式通常以函数递归调用自身来实现阶乘计算,并在函数内部添加递归的终止条件。
下图是一种叫做“尾递归”的阶乘计算算法,从源码级别来看,它的巧妙之处在于第二个形参“computed_value”可以用来保存
本次递归的计算结果,然后作为下一次的输入。每次第一个参数“number”的值都递减,终止条件就是当它降到 1 时,即返回最新的 computed_value
值。“tail_recursivef_factorial()”开头的判断逻辑确保了我们不会因为计算 13! 或更大数的阶乘导致溢出:
作为对比,下图则是另一种“基本递归”的阶乘计算算法,“recursive_factorial()”只有一个形参,就是要计算阶乘的正整数。
前面的逻辑大致与 tail_recursivef_factorial() 相同,除了最后那条 return 语句,它把对自身的递归调用放进了一个表达式
中,这种做法对性能的影响是致命的,因为不得不等待递归调用终止才能完成整个表达式的求值计算:
————————————————————————————————————————————————————————————————————————————————————
假设我们忽略溢出的情况,或者在 64 位系统上执行这段代码,就可以传入更大的正整数。而从源码上看,recursive_factorial() 的
性能严重依赖于输入参数——试想要计算 100!,它可能需要反复地创建,销毁函数调用栈帧 100 次,才能完成表达式求值并返
回。
反观 tail_recursivef_factorial(),因为它引入了一个额外变量存储每次调用的结果,从形式上而言与 for 循环并无太大区别,
“貌似”编译器可以优化这段代码来生成与 for 循环类似的汇编指令,从而避免函数调用造成的额外 CPU 时钟周期开销(反复的压
栈弹栈都需要访问内存)。
我们的美好愿望是:同样计算 100!,tail_recursivef_factorial() 无需多余的 99 次函数调用栈帧开销,在汇编级别直接用与类似 for
循环的迭代控制结构即可实现相同效果,使得执行时间大幅缩短。
在后面的调试环节你会看到:这个“美好愿望”或许对其它编译器而言能够成立,对 Visual C/C++ 编译器而言则不行——它还不
够智能来进行尾递归优化(或称尾递归“消除”)。
做性能分析就需要计算两者的执行时间,我们使用内核例程“KeQuerySystemTime()”,分别在两个函数各自的调用前后获取一次
当前系统时间,然后相减得出差值,它就是两种阶乘计算算法的运行时间,如下图,注意黄框部分的逻辑,变
量“execution_time_of_factorial_algorithm”存储它们各自的运行时间:
图中以内联汇编添加的软件断点是为了方便观察 KeQuerySystemTime() 如何使用“LARGE_INTEGER”这个结构体:
原始文档写得很清楚—— KeQuerySystemTime() 输出的系统时间(由一枚“LARGE_INTEGER”型指针引用)
是从 1601年1月1日开始至当前的“100 纳秒”数量,通常约每 10 毫秒会更新一次系统时间。
KeQuerySystemTime() 的输出值是根据 GMT 时区计算的,使用 ExSystemTimeToLocalTime() 可以把它调整为本地时区的值。
既然 1 毫秒 = 1000 微秒 = 1000000 纳秒,只需把这个值除以 10000 即可得到“毫秒数”,再除以 1000 即可得出以秒为单位
的运行时间。
但是事情没那么简单,你想看看:从 1601年1月1日以来到当前 KeQuerySystemTime() 调用经历了多少个“100 纳秒”,无论这
个数值为何,肯定不是 32 位系统上的 4 字节变量能够容纳得下的,所以要么在 64 位 Windows 上调试这段代码,要么必须使用
LARGE_INTEGER 结构体的QuadPart字段,该字段实质上是内存中一个连续的 8 字节区域:
以 32 位系统而言,ULONG 型变量最多支持 4294967295 个“100 纳秒”,亦即 429 秒;换言之,阶乘算法运行超过 7 分钟,
就无法用 ULONG 变量(execution_time_of_factorial_algorithm)存储执行时间(该值已溢出所以不正确)。
这不是问题,我们的测试代码载体是内核态驱动程序,没有内核-用户模式的切换开销,加上现代高性能微处理器每秒都能够执行
上千万条指令,所以上述两种算法再怎么低效,执行时间应该都在数十毫秒级别,除非我们计算 1000!乃至 10000!——在后面
你会看到,从理论上而言(忽略 64 位数能够表示的上限值,即便连 64 位数也无法存放 21! 和更大的正整数阶乘值),
recursive_factorial() 求值 10000!所需的运行时间可能缓慢到秒级别,但事实上,每个线程的内核栈
空间是很狭小的,以至于当我们计算 255! 时就会因为向内核栈上压入过多的参数而越界,访问到了无效的内存地址,导致页错
误,而此后向同一个无效地址压入异常现场并转移控制到错误处理程序之前,会进一步升级成“double fault”,因为连续两次访
存操作都是无效的,最终致使系统崩溃蓝屏(或者断入调试器)。
总而言之,两个从 1601年1月1日以来的历时是 64 位数,相减后只有低 32 位——多数情况下,高 32 位都是零。这样我们就能够
比较两种算法的性能优劣了。
正如你可能意识到的那样:当要计算阶乘的数太小时,两者间的性能差距不明显,所以我把上面计算 12! 的逻辑改成了计算 229!
,同时又不会导致内核栈溢出,调试过程如下,首先来看看 tail_recursivef_factorial() 的反汇编代码,它说明了微软 Visual C/C++ 编译器是如何实现尾递归算法对应的指令序列:
上图编号 1 黄框中的汇编代码把 ebp+8 处的内核内存与立即数 0xe6(230)比较(cmp),如果低于等于 230 就跳转到 9f52e044
地址处执行(jbe),反之则清零 eax 寄存器后跳转到 9f52e074 地址处,在那里的“pop ebp”和“ret 8”(图中没有绘出)指令序列
导致 tail_recursivef_factorial() 返回——因此我们推断 ebp+8 就是第一个参数number,并对应于源码中检查它是否大于 230 的逻辑;
[注意]传递专业知识、拓宽行业人脉——看雪讲师团队等你加入!
最后于 2018-8-20 23:45
被shayi编辑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