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G拯救不了深陷3G泥潭的中国移动
-
发表于: 2013-11-4 09:14 535
-
IT之家(www.ithome.com):4G拯救不了深陷3G泥潭的中国移动
【编者按】每一次技术升级都是一次产业翻盘的契机。中国移动在2G时代接近八成的市场份额,在2009年以后由于3G启动被联通、电信逐步蚕食,乃至不久前不得不公布了其史上首个净利下滑的季报。
对于中国通信市场来说,即将揭幕的4G,意味着另一次格局调整的因子。中国移动能否借此扳回一局?4G时代的大流量经营,对三大运营商又有着怎样的SWOT棋局。
4G在中国的到来是挡不住的,因为推动4G的力量太强大了:比如关注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发展和GDP增长的政府;比如希望更多生意蛋糕的系统设备商(华为、中兴、爱立信等)和手机终端厂商(华为、中兴、苹果、三星等)。
当然,无论从动机还是实际动作来看,中国移动毫无疑问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这是因为,在3G时代郁郁不得志的中国移动,被普遍认为将是4G的受益者。
有观点认为,中国移动将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迅速建成覆盖全国的4G网络,而电信联通则苦于资金有限无法大规模建设4G网络,因此中国移动将再次一骑绝尘,远远的甩开它的二位老对手。
事实如此吗?我的观点是:4G并不能拯救深陷3G泥潭的中国移动,中国的电信市场格局也不会迅速发生变化。
4G制式不占优
预计中国将在2013年下半年到2014上半年之间发放4G牌照,而中国移动也将名正言顺的发展其梦寐以求的4G业务,一旦拿到正式运营牌照,其营销推广力度将是空前的。对于移动七亿多用户来说,虽然4G的普及还有点远,但再过一段时间就能用上的“望梅止渴”效应,至少可以让欲倒戈联通电信的中国移动用户心安一些,从而使中国移动客户流失“止血”。
中国的4G牌照虽然还未发放,但可以肯定中国移动、电信和联通不可能三家都只拿LTE-TDD牌照,中国将会同时存在LTE-TDD和LTE-FDD两种网络制式的运营商,且毫无疑问中国移动将是最主要的LTE-TDD运营商。
而运营LTE-TDD的中国移动相对于运营LTE-FDD的运营商处于明显的弱势。
首先,全球LTE-TDD网络运营规模明显小于LTE-FDD网络。从网络最早商用时间、全球用户量、已部署网络数量等指标来看,LTE-TDD产业都远远落后于LTE-FDD,绝大多数LTE-TDD运营商都是所在国家的非主流运营商,运营规模较小。而全球主要国家的主流电信运营商的LTE网络都是采用LTE-FDD技术,如美国AT&T、verizon,日本docomo、KDDI,韩国SK等。
其次,LTE-TDD终端量少而价高。逐利的终端厂商将主要的4G终端开发资源集中到了LTE-FDD,导致上市的LTE-TDD终端数量远落后于LTE-FDD,而且多数TDD终端都是数据上网卡、无线路由器或笔记本电脑,而非手机终端。
根据GSA发布的报告,截至2013年9月,全球终端厂商共推出1064款LTE终端,其中222款支持LTE-TDD网络制式(其中23款为智能手机),而支持LTE-FDD制式的终端超过800款(其中超过340款为智能手机)。中国移动现在推动的兼容多模多频制式的LTE-TDD终端,更是增加了终端成本。
第三,采用高频段频谱给LTE-TDD网络建设带来难度。根据频谱特性,如果运营商拥有中低频段频谱资源,相对于采用高频段频谱,只需部署相对少的基站便可完成大范围覆盖,既可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又实现良好的覆盖,帮助运营商取得网络覆盖优势,可有效提高运营商的竞争力。
工信部已经确定在1800MHz和2100MHz频段中未分配的两个60MHz频率资源(共120MHz频率资源)用于FDD频率,而将2500-2690MHz高频段的全部190MHz频率资源规划为TDD频谱。意味着LTE-TDD运营商需要部署比拥有更低频段资源的LTE-FDD运营商更多数量的基站,才能实现网络的广域覆盖,而现在在城市里大范围部署新基站的难度很大,成本也相当高。这将使得LTE-TDD运营商的基站部署和网络建设速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中国移动LTE-TDD网络采用高频段,而电信联通如果采用低频段部署4G网络,将使得中国移动的网络部署进度和成本处于劣势。
互联网资源占比极低
移动占有中国60%以上的移动用户,却仅拥有少量的中国互联网资源,将成为其发展4G和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重要瓶颈。中国移动为了满足其庞大用户对于互联网应用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租赁电信或联通的相关资源,同时意味着用户要跨网络访问,对中国移动来说一方面会产生巨额网络结算费用,同时也将影响用户的访问速度,从而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体验。中国电信和联通占据大部分的互联网资源,使得它们具备良好的流量经营和互联网应用基础。
但从固定网络和互联网资源角度来看,中国移动实际上要受制和落后于中国电信和联通这两家老对手。
中国电信和联通占据大部分互联网内容和应用资源。大部分互联网内容和应用(如新浪、腾讯、百度、淘宝上的网站信息和应用)都存在于专业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用户平时访问的互联网内容和应用,大多数都是通过互联网进入IDC来获取和使用。而中国超过60%的IDC资源掌握在中国电信和联通手中,其余多数被第三方专业IDC服务商占据,中国移动的有效IDC资源市场份额不到10%。虽然近几年中国移动的IDC建设投入达数十亿元,对中国TOP500的互联网企业提供非常优惠的资费甚至免费,却依然难以吸引到互联网企业的资源进驻。
中国电信和联通垄断了中国互联网骨干网资源。4G所谓100M网络速度主要是指手机等移动终端与基站之间的通信速度。而基站与互联网资源(主要是IDC)的连接还是主要依靠地下铺设的光缆来进行,这些连接全国各个城市之间的光纤网络就是互联网骨干网。2001年中国电信南北分家时,中国电信长途骨干网按照光纤数和信道容量进行分家,其中北方十省与网通、吉通合并后的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占有30%,南方和西部21省组成新的中国电信占有70%。中国电信经营管理的骨干网CHINANET是中国互联网络的基础网络,是中国最大、最主要的骨干网。而中国移动长期以来以经营移动通信为主,对骨干网的需要不大,也因此未投入大量资源建设全国性的骨干网络,而现在要再进行全国性的骨干网络建设,不但成本高昂,建设难度也极大。
另外,中国移动的国际出口带宽资源仅占11%的份额。
4G用户培育无法一蹴而就
虽然中国移动的4G网络建设运营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还是会快速的推进移动网络建设,并最终建成一个覆盖全国的大型移动网络。但网络覆盖仅仅是网络运营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获得用户,并引导其消费而带来收益。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首先,从语音通信向以流量使用为主的消费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逐步从语音消费为主转向流量消费为主,从小流量逐渐增加到大流量消费。
根据思科2013年2月份发布的关于全球数据流量预测的报告称,亚太地区的移动用户每月使用数据流量将从2012年的平均136MB(中国移动用户2012年平均约100MB)增至2017年的约1.75GB。爱立信2013年6月发布的《流量与市场数据报告》显示,从2012年到2018年,全球手机流量复合年增长率达到50%,即到2018年会增长12倍。按照这个增长,中国移动用户2018年月均消费流量约1.2G。从以上分析预测,可大致推断中国移动以G为单位的4G主流流量套餐,将至少需要4年后的2017年才有广泛的用户使用。
其次,网络用户的资费消费习惯改变需要漫长过程。中国移动2012年用户ARPU值为68元,每位用户平均每月使用约100M付费流量。根据移动的套餐100M左右的流量资费约10元。而中国移动在温州和青岛推出的4G试商用套餐是2G、4G、8G、15G的包月费用分别为50元、80元、120元和200元,按照平均采用80元4G流量来计算,用户需要从100M(0.1G)转变到4G(增加40倍),从10元流量费转变到80元流量费(增加8倍),流量费甚至超过了目前中国移动用户的整体ARPU值。
而从日本三大电信运营商DOCOMO、KDDI和Softbank,以及美国最大电信运营商AT&T这四家运营商来看,4G的到来并未明显提升他们的ARPU值,DOCOMO和KDDI的ARPU值反而持续下降。
也就是说除非4G流量资费大幅下降,否则普通用户根本不可能使用动辄几十上百元的流量套餐。即使我们乐观一点预计,未来随着民众收入的增长,也许大家的手机流量费会逐渐增加,但若要增长8倍,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三,较低的3G用户渗透率也将影响中国移动4G业务发展。让用户直接从2G向4G跨越式迁移,就像让坐马车的人一下子上高速公路,会出现网络适应性问题。也就是说,3G用户是最佳的4G潜在用户,而不是2G。而截至2013年6月30日,中国移动用户总数达7.4亿户,其中3G用户总数1.37亿户,3G渗透率为18.51%。而中国联通和电信的3G渗透率分别为38.15%和50.05%。
中国移动目前多数用户都是2G用户(占比81.49%),3G用户才占18.51%,如此“不健康”的4G发展基础,将会影响中国移动4G用户的发展进程。相对来说,3G用户比例达到38.15和50.05%的中国联通和电信,则具备好得多的4G业务发展的用户基础。
【编者按】每一次技术升级都是一次产业翻盘的契机。中国移动在2G时代接近八成的市场份额,在2009年以后由于3G启动被联通、电信逐步蚕食,乃至不久前不得不公布了其史上首个净利下滑的季报。
对于中国通信市场来说,即将揭幕的4G,意味着另一次格局调整的因子。中国移动能否借此扳回一局?4G时代的大流量经营,对三大运营商又有着怎样的SWOT棋局。
4G在中国的到来是挡不住的,因为推动4G的力量太强大了:比如关注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发展和GDP增长的政府;比如希望更多生意蛋糕的系统设备商(华为、中兴、爱立信等)和手机终端厂商(华为、中兴、苹果、三星等)。
当然,无论从动机还是实际动作来看,中国移动毫无疑问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这是因为,在3G时代郁郁不得志的中国移动,被普遍认为将是4G的受益者。
有观点认为,中国移动将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迅速建成覆盖全国的4G网络,而电信联通则苦于资金有限无法大规模建设4G网络,因此中国移动将再次一骑绝尘,远远的甩开它的二位老对手。
事实如此吗?我的观点是:4G并不能拯救深陷3G泥潭的中国移动,中国的电信市场格局也不会迅速发生变化。
4G制式不占优
预计中国将在2013年下半年到2014上半年之间发放4G牌照,而中国移动也将名正言顺的发展其梦寐以求的4G业务,一旦拿到正式运营牌照,其营销推广力度将是空前的。对于移动七亿多用户来说,虽然4G的普及还有点远,但再过一段时间就能用上的“望梅止渴”效应,至少可以让欲倒戈联通电信的中国移动用户心安一些,从而使中国移动客户流失“止血”。
中国的4G牌照虽然还未发放,但可以肯定中国移动、电信和联通不可能三家都只拿LTE-TDD牌照,中国将会同时存在LTE-TDD和LTE-FDD两种网络制式的运营商,且毫无疑问中国移动将是最主要的LTE-TDD运营商。
而运营LTE-TDD的中国移动相对于运营LTE-FDD的运营商处于明显的弱势。
首先,全球LTE-TDD网络运营规模明显小于LTE-FDD网络。从网络最早商用时间、全球用户量、已部署网络数量等指标来看,LTE-TDD产业都远远落后于LTE-FDD,绝大多数LTE-TDD运营商都是所在国家的非主流运营商,运营规模较小。而全球主要国家的主流电信运营商的LTE网络都是采用LTE-FDD技术,如美国AT&T、verizon,日本docomo、KDDI,韩国SK等。
其次,LTE-TDD终端量少而价高。逐利的终端厂商将主要的4G终端开发资源集中到了LTE-FDD,导致上市的LTE-TDD终端数量远落后于LTE-FDD,而且多数TDD终端都是数据上网卡、无线路由器或笔记本电脑,而非手机终端。
根据GSA发布的报告,截至2013年9月,全球终端厂商共推出1064款LTE终端,其中222款支持LTE-TDD网络制式(其中23款为智能手机),而支持LTE-FDD制式的终端超过800款(其中超过340款为智能手机)。中国移动现在推动的兼容多模多频制式的LTE-TDD终端,更是增加了终端成本。
第三,采用高频段频谱给LTE-TDD网络建设带来难度。根据频谱特性,如果运营商拥有中低频段频谱资源,相对于采用高频段频谱,只需部署相对少的基站便可完成大范围覆盖,既可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又实现良好的覆盖,帮助运营商取得网络覆盖优势,可有效提高运营商的竞争力。
工信部已经确定在1800MHz和2100MHz频段中未分配的两个60MHz频率资源(共120MHz频率资源)用于FDD频率,而将2500-2690MHz高频段的全部190MHz频率资源规划为TDD频谱。意味着LTE-TDD运营商需要部署比拥有更低频段资源的LTE-FDD运营商更多数量的基站,才能实现网络的广域覆盖,而现在在城市里大范围部署新基站的难度很大,成本也相当高。这将使得LTE-TDD运营商的基站部署和网络建设速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中国移动LTE-TDD网络采用高频段,而电信联通如果采用低频段部署4G网络,将使得中国移动的网络部署进度和成本处于劣势。
互联网资源占比极低
移动占有中国60%以上的移动用户,却仅拥有少量的中国互联网资源,将成为其发展4G和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重要瓶颈。中国移动为了满足其庞大用户对于互联网应用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租赁电信或联通的相关资源,同时意味着用户要跨网络访问,对中国移动来说一方面会产生巨额网络结算费用,同时也将影响用户的访问速度,从而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体验。中国电信和联通占据大部分的互联网资源,使得它们具备良好的流量经营和互联网应用基础。
但从固定网络和互联网资源角度来看,中国移动实际上要受制和落后于中国电信和联通这两家老对手。
中国电信和联通占据大部分互联网内容和应用资源。大部分互联网内容和应用(如新浪、腾讯、百度、淘宝上的网站信息和应用)都存在于专业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用户平时访问的互联网内容和应用,大多数都是通过互联网进入IDC来获取和使用。而中国超过60%的IDC资源掌握在中国电信和联通手中,其余多数被第三方专业IDC服务商占据,中国移动的有效IDC资源市场份额不到10%。虽然近几年中国移动的IDC建设投入达数十亿元,对中国TOP500的互联网企业提供非常优惠的资费甚至免费,却依然难以吸引到互联网企业的资源进驻。
中国电信和联通垄断了中国互联网骨干网资源。4G所谓100M网络速度主要是指手机等移动终端与基站之间的通信速度。而基站与互联网资源(主要是IDC)的连接还是主要依靠地下铺设的光缆来进行,这些连接全国各个城市之间的光纤网络就是互联网骨干网。2001年中国电信南北分家时,中国电信长途骨干网按照光纤数和信道容量进行分家,其中北方十省与网通、吉通合并后的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占有30%,南方和西部21省组成新的中国电信占有70%。中国电信经营管理的骨干网CHINANET是中国互联网络的基础网络,是中国最大、最主要的骨干网。而中国移动长期以来以经营移动通信为主,对骨干网的需要不大,也因此未投入大量资源建设全国性的骨干网络,而现在要再进行全国性的骨干网络建设,不但成本高昂,建设难度也极大。
另外,中国移动的国际出口带宽资源仅占11%的份额。
4G用户培育无法一蹴而就
虽然中国移动的4G网络建设运营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还是会快速的推进移动网络建设,并最终建成一个覆盖全国的大型移动网络。但网络覆盖仅仅是网络运营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获得用户,并引导其消费而带来收益。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首先,从语音通信向以流量使用为主的消费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逐步从语音消费为主转向流量消费为主,从小流量逐渐增加到大流量消费。
根据思科2013年2月份发布的关于全球数据流量预测的报告称,亚太地区的移动用户每月使用数据流量将从2012年的平均136MB(中国移动用户2012年平均约100MB)增至2017年的约1.75GB。爱立信2013年6月发布的《流量与市场数据报告》显示,从2012年到2018年,全球手机流量复合年增长率达到50%,即到2018年会增长12倍。按照这个增长,中国移动用户2018年月均消费流量约1.2G。从以上分析预测,可大致推断中国移动以G为单位的4G主流流量套餐,将至少需要4年后的2017年才有广泛的用户使用。
其次,网络用户的资费消费习惯改变需要漫长过程。中国移动2012年用户ARPU值为68元,每位用户平均每月使用约100M付费流量。根据移动的套餐100M左右的流量资费约10元。而中国移动在温州和青岛推出的4G试商用套餐是2G、4G、8G、15G的包月费用分别为50元、80元、120元和200元,按照平均采用80元4G流量来计算,用户需要从100M(0.1G)转变到4G(增加40倍),从10元流量费转变到80元流量费(增加8倍),流量费甚至超过了目前中国移动用户的整体ARPU值。
而从日本三大电信运营商DOCOMO、KDDI和Softbank,以及美国最大电信运营商AT&T这四家运营商来看,4G的到来并未明显提升他们的ARPU值,DOCOMO和KDDI的ARPU值反而持续下降。
也就是说除非4G流量资费大幅下降,否则普通用户根本不可能使用动辄几十上百元的流量套餐。即使我们乐观一点预计,未来随着民众收入的增长,也许大家的手机流量费会逐渐增加,但若要增长8倍,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三,较低的3G用户渗透率也将影响中国移动4G业务发展。让用户直接从2G向4G跨越式迁移,就像让坐马车的人一下子上高速公路,会出现网络适应性问题。也就是说,3G用户是最佳的4G潜在用户,而不是2G。而截至2013年6月30日,中国移动用户总数达7.4亿户,其中3G用户总数1.37亿户,3G渗透率为18.51%。而中国联通和电信的3G渗透率分别为38.15%和50.05%。
中国移动目前多数用户都是2G用户(占比81.49%),3G用户才占18.51%,如此“不健康”的4G发展基础,将会影响中国移动4G用户的发展进程。相对来说,3G用户比例达到38.15和50.05%的中国联通和电信,则具备好得多的4G业务发展的用户基础。
赞赏
看原图
赞赏
雪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