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央视曝光手机预装软件吸费黑幕
-
发表于: 2013-10-14 17:03 2150
-
新闻链接:http://news.hexun.com/2013-10-14/158713770.html
新闻时间:2013年10月14日14:36
新闻正文:
近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安卓手机内置软件的黑幕:一些手机预装软件正常途径无法删除,而如果用户通过取得ROOT权限,自行删除这些预装软件,手机厂商客服人员表示手机将不再享受保修服务。调查还发现,在将软件通过刷机植入手机后,每激活一个内置应用手机厂商和销售代理商,刷机公司竟然能获得0.8元-2元不等的经济收益,一个小型的刷机功能每月就能获利百万以上!
预装的风险
软件偷偷运行只能用不能卸
北京的消费者小王前不久买了一部三星NOTE2手机,小王说他之所以选择这款手机,是因为这款智能手机是三星品牌的明星产品,是现在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之一。手机刚买来的时候小王发现,这款新手机已经预装了近20款应用软件。然而过了不久,小王发现自己的手机运行速度越来越慢,而且手机数据流量消耗得比以往快了很多。
小王在手机软件工程师的帮助下重启了手机,在程序管理中打开“运行”项之后,他看到手机的十几款内置软件中,有8款正在运行,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正在运行的软件在手机主页面没有任何显示,只有打开后台的时候才能发现它们的运行状况,更让小王意外的是,这8款偷偷在后台运行的应用软件,都是他购买这台三星手机时就被预装到系统里的第三方软件,内存加起来近80兆。
为了不让这些软件继续占据内存、浪费流量,小王开始尝试卸载掉这些用不着的手机应用软件。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想了很多办法却无法卸载这些应用软件。
在网上进行了搜索和咨询之后,小王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网上有些公司声称能通过刷机获得root权限的方法,可以删除掉那些令他头疼的软件。所谓root权限是指手机用户的最高权限,也就是手机中的超级管理员账户,有了root权限才可以对手机系统文件及程序进行操作。而为了防止没有多少专业知识的手机用户误删除一些基本应用,root权限一般不会开放给手机用户。然而在进一步沟通过程中,三星手机的客服人员却告诉他,如果他通过root更改了手机操作系统,虽然可以删除这些预装的软件,但是他的这台手机就不能再享受保修服务了。
行业的现状
预装软件很普遍没预装只有三款
在北京的一家三星电子维修网点,服务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三星手机里的预装软件仍然不能卸载。
这位服务人员同时提醒记者,如果个人更改手机权限进行卸载,手机仍然不能享受保修服务。随后记者又联系了国内几家手机生产企业的客服,被告知目前他们产品中的大部分预装软件也不能自行卸载。而国内一家手机生产企业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人员透露,他们的手机预装业务订单已经排到了2014年,已经没有空间预装新的软件了。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国内几家规模不小的刷机公司目前业务仍然很繁忙。记者联系了上期节目报道过的深圳一家刷机公司。
经过再次深入调查记者发现,手机软件预装业务目前仍很红火,记者在北京几家手机销售场所发现了很多刚刚上市的新手机,其中就有备受用户关注的三星NOTE3手机,那么这款新型手机有没有预装软件呢?
记者:Note2里面那个软件太多了,不知道Note3怎么样呢?
手机销售人员:一样。
记者:能卸载吗?
手机销售人员:能,root就能卸。
记者:用root不就没有保修了吗?
手机用户如果更改手机权限进行root刷机就不能享受保修服务,这也就意味着,三星这款最新产品里的预装软件仍然难以卸载。这位销售人员透露,这款三星NOTE3里面的预装软件与三星NOTE2机型一样,都在十五六款左右。
经过调查记者发现,手机软件预装目前已经成为行业极为普遍的现象,绝大多数品牌的智能手机都在预装领域大展拳脚,互不相让。国内某互联网机构曾经对苹果、三星、联想、HTC、LG、酷派、华为等10款相关型号的智能手机进行了预装软件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没有预装软件的品牌只有3款,预装但是用户可卸载的有2款,而其余5款手机都属于强制预装,软件无法卸载。
隐形利益链
各代理商争相刷机 获利与软件商三七分成
记者发现,在13386名消费者参与的一项网络调查中,多达12839人表示不经常使用手机预装软件,经常使用的仅有154人。
在《每周质量报告》栏目9月29日播出“被预装的风险”节目之后,有消费者反映,他的一款HTC手机竟然预装了48款软件,造成很大困扰。而记者了解到,其实手机刚刚出厂时预装的软件并不多,那么在手机最终到消费者手里的过程中,预装软件是如何越变越多的呢?记者联系到一位曾经从事手机预装业务的业内人士,他透露了手机软件越装越多的奥秘。
这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著名的手机品牌,手机预装是不会选择不出名、业务规模小的第三方软件的,除了为战略合作伙伴定制的手机安装的相关应用软件,他们一般会选择预装应用广泛、知名度大的手机软件,以方便受用户的使用。
这位业内人士透露,这些软件一般都是在手机出厂时预装完成,而且数量极少。而记者看到的部分三星手机,预装软件大多在十几款,有的在二十几款左右,而像小说阅读网、千尺游戏大厅这样知名度并不是很大的软件也出现在手机系统里。对此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手机出厂之后,还存在不止一个软件预装的环节。
手机预装业内人士:“三星下面有很多这样的代理商,手机的比如说像(全国代理商),下面的二级三级代理商,这些代理商拿到机器之后,一般都会是过夜嘛,他不可能手机马上会运走,或者卖掉,他拿到手机之后,他会往里面批量地刷入软件。”
记者:“像这部分刷入软件可以卸载吗? ”
手机预装业内人士:一般情况是可以卸载的。
记者:但是有不会被卸载的吗?
手机预装业内人士:也有。
记者:在这个代理商,高级代理商这个层面,(刷入软件)数量是多少?
手机预装业内人士:一般都会刷入比如说10款,或者是20款,他会有不同的软件包。
业内人士透露,手机厂家以及各级代理商、销售商与软件商之间的利益传递,除了有预装软件激活收费的模式之外,还存在一种利益分成的模式。也就是软件商在获利之后,一般要进行三七比例的分成,其中七成利润要付给起到广告作用的软件预装方。业内人士强调,使用这种计费模式的一般是电商类的公司,而他们也因此受益匪浅。
这样的利益空间使得软件商更加乐于谋求手机预装业务,而手机厂家以及各级代理商等手机预装机构,也就自然的对预装订单来者不拒,而对不少山寨手机品牌来说,手机预装甚至成了牟利的主要渠道。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有的成本300元的山寨手机竟然会以200元的价格赔本销售,原因就在于手机厂商或销售商赚取的是手机预装带来的分成利润。
坑人的吸费
软件偷偷运行 发出吸费短信 从话费中扣费
正是手机预装利益链的存在,催生出了手机软件难卸载这样的怪象,而这个利益链条保护了相关合作者的利益,束缚的却是消费者的手机使用权利。业内人士透露,与耗电耗流量占内存,影响手机体验相比,手机预装更严重的影响和威胁,是暗扣吸费。
手机预装业内人士:吸费和暗扣算就是说它会在不同的渠道,比如说像山寨手机的渠道,或者是刷机的渠道等等,他会悄悄地装入一些软件,用户根本看不到,也摸不着。它会偷偷地运行,运行完之后呢,它可能会发出一些吸费的短信到运营商,那么这个钱就从话费里面偷偷扣掉了。
业内人士透露,这样的软件一般表现为工具类或打电话的软件,比如指南针或免费打电话的软件,属于专门吸费的软件;还有一种是被病毒控制的正规软件,比如天气类的软件,被加入计费代码后实施暗中扣取手机用户费用。
手机预装业内人士:(比如)总共扣了10块对吧,移动(等运营商)拿走3块,剩下7块,7块然后再三七(分成)。
记者:这个三七(比例)由谁和谁来分呢?
手机预装业内人士:7块再三七(分成),三七(分成)的话,那4块9就给刷机商了,然后2块1就是给开发商了。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手机预装软件的“暗扣吸费”规模巨大,影响也十分恶劣。因为这些软件一般是暗中运行,对单个对象的吸费数额也比较小,仅仅是暗中扣取3到5块钱,手机用户很难发现。而以正常服务软件面目出现的恶意扣费软件,甚至会屏蔽掉通信运营商的收费提示短信,因而手机用户更是难以察觉。
手机预装业内人士:程序在后台运行之后,你根本看不见,你也不知道你钱被扣掉,而且很多人没有习惯每个月去打(印)电话费这个单子,所以说往往可能扣了几年了,他都不知道每个月都在支付一笔额外的费用。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手机预装软件除了存在“暗扣吸费”的巨大危害,还对手机用户隐私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缺位的监管
还给消费者选择权 推动建立手机预装标准
在记者调查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买的新手机被预装软件的现象是不合理的,而且很多用户都认为这些被预装的软件多数都是用不着的。然而手机厂商和代理商却不顾用户的感受,在利益的驱使下依然在手机中预装大量的软件。那么,这种消费者认为不合理的行为难道就没有人管吗?
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要求手机生产商不得预装五大类恶意软件,其中包括未向用户明示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个人信息的软件;未向用户明示未经用户同意,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消耗、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的软件;影响移动智能终端正常功能或通信网络安全运行的软件,据了解,这个禁令将于2013年11月开始正式实施,以监控手机预装行为。
然而记者注意到,针对那些严重影响手机体验,甚至带来手机使用障碍的手机预装行为,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也缺乏监管措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的专家认为,应当尽快还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权利。
专家认为,在手机软件预装的问题上手机生产经营企业应该自律,应该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和使用感受,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不少手机经营企业显然还没有做到这样的自律。大量被预装的软件依然会出现在用户的手机中,依然可能消耗流量浪费资费,依然可能带来恶意吸费、泄露隐私等安全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手机行业的监管部门应该针对这一问题,出台更为严格更加有效的监管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据央视
新闻时间:2013年10月14日14:36
新闻正文:
近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安卓手机内置软件的黑幕:一些手机预装软件正常途径无法删除,而如果用户通过取得ROOT权限,自行删除这些预装软件,手机厂商客服人员表示手机将不再享受保修服务。调查还发现,在将软件通过刷机植入手机后,每激活一个内置应用手机厂商和销售代理商,刷机公司竟然能获得0.8元-2元不等的经济收益,一个小型的刷机功能每月就能获利百万以上!
预装的风险
软件偷偷运行只能用不能卸
北京的消费者小王前不久买了一部三星NOTE2手机,小王说他之所以选择这款手机,是因为这款智能手机是三星品牌的明星产品,是现在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之一。手机刚买来的时候小王发现,这款新手机已经预装了近20款应用软件。然而过了不久,小王发现自己的手机运行速度越来越慢,而且手机数据流量消耗得比以往快了很多。
小王在手机软件工程师的帮助下重启了手机,在程序管理中打开“运行”项之后,他看到手机的十几款内置软件中,有8款正在运行,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正在运行的软件在手机主页面没有任何显示,只有打开后台的时候才能发现它们的运行状况,更让小王意外的是,这8款偷偷在后台运行的应用软件,都是他购买这台三星手机时就被预装到系统里的第三方软件,内存加起来近80兆。
为了不让这些软件继续占据内存、浪费流量,小王开始尝试卸载掉这些用不着的手机应用软件。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想了很多办法却无法卸载这些应用软件。
在网上进行了搜索和咨询之后,小王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网上有些公司声称能通过刷机获得root权限的方法,可以删除掉那些令他头疼的软件。所谓root权限是指手机用户的最高权限,也就是手机中的超级管理员账户,有了root权限才可以对手机系统文件及程序进行操作。而为了防止没有多少专业知识的手机用户误删除一些基本应用,root权限一般不会开放给手机用户。然而在进一步沟通过程中,三星手机的客服人员却告诉他,如果他通过root更改了手机操作系统,虽然可以删除这些预装的软件,但是他的这台手机就不能再享受保修服务了。
行业的现状
预装软件很普遍没预装只有三款
在北京的一家三星电子维修网点,服务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三星手机里的预装软件仍然不能卸载。
这位服务人员同时提醒记者,如果个人更改手机权限进行卸载,手机仍然不能享受保修服务。随后记者又联系了国内几家手机生产企业的客服,被告知目前他们产品中的大部分预装软件也不能自行卸载。而国内一家手机生产企业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人员透露,他们的手机预装业务订单已经排到了2014年,已经没有空间预装新的软件了。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国内几家规模不小的刷机公司目前业务仍然很繁忙。记者联系了上期节目报道过的深圳一家刷机公司。
经过再次深入调查记者发现,手机软件预装业务目前仍很红火,记者在北京几家手机销售场所发现了很多刚刚上市的新手机,其中就有备受用户关注的三星NOTE3手机,那么这款新型手机有没有预装软件呢?
记者:Note2里面那个软件太多了,不知道Note3怎么样呢?
手机销售人员:一样。
记者:能卸载吗?
手机销售人员:能,root就能卸。
记者:用root不就没有保修了吗?
手机用户如果更改手机权限进行root刷机就不能享受保修服务,这也就意味着,三星这款最新产品里的预装软件仍然难以卸载。这位销售人员透露,这款三星NOTE3里面的预装软件与三星NOTE2机型一样,都在十五六款左右。
经过调查记者发现,手机软件预装目前已经成为行业极为普遍的现象,绝大多数品牌的智能手机都在预装领域大展拳脚,互不相让。国内某互联网机构曾经对苹果、三星、联想、HTC、LG、酷派、华为等10款相关型号的智能手机进行了预装软件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没有预装软件的品牌只有3款,预装但是用户可卸载的有2款,而其余5款手机都属于强制预装,软件无法卸载。
隐形利益链
各代理商争相刷机 获利与软件商三七分成
记者发现,在13386名消费者参与的一项网络调查中,多达12839人表示不经常使用手机预装软件,经常使用的仅有154人。
在《每周质量报告》栏目9月29日播出“被预装的风险”节目之后,有消费者反映,他的一款HTC手机竟然预装了48款软件,造成很大困扰。而记者了解到,其实手机刚刚出厂时预装的软件并不多,那么在手机最终到消费者手里的过程中,预装软件是如何越变越多的呢?记者联系到一位曾经从事手机预装业务的业内人士,他透露了手机软件越装越多的奥秘。
这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著名的手机品牌,手机预装是不会选择不出名、业务规模小的第三方软件的,除了为战略合作伙伴定制的手机安装的相关应用软件,他们一般会选择预装应用广泛、知名度大的手机软件,以方便受用户的使用。
这位业内人士透露,这些软件一般都是在手机出厂时预装完成,而且数量极少。而记者看到的部分三星手机,预装软件大多在十几款,有的在二十几款左右,而像小说阅读网、千尺游戏大厅这样知名度并不是很大的软件也出现在手机系统里。对此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手机出厂之后,还存在不止一个软件预装的环节。
手机预装业内人士:“三星下面有很多这样的代理商,手机的比如说像(全国代理商),下面的二级三级代理商,这些代理商拿到机器之后,一般都会是过夜嘛,他不可能手机马上会运走,或者卖掉,他拿到手机之后,他会往里面批量地刷入软件。”
记者:“像这部分刷入软件可以卸载吗? ”
手机预装业内人士:一般情况是可以卸载的。
记者:但是有不会被卸载的吗?
手机预装业内人士:也有。
记者:在这个代理商,高级代理商这个层面,(刷入软件)数量是多少?
手机预装业内人士:一般都会刷入比如说10款,或者是20款,他会有不同的软件包。
业内人士透露,手机厂家以及各级代理商、销售商与软件商之间的利益传递,除了有预装软件激活收费的模式之外,还存在一种利益分成的模式。也就是软件商在获利之后,一般要进行三七比例的分成,其中七成利润要付给起到广告作用的软件预装方。业内人士强调,使用这种计费模式的一般是电商类的公司,而他们也因此受益匪浅。
这样的利益空间使得软件商更加乐于谋求手机预装业务,而手机厂家以及各级代理商等手机预装机构,也就自然的对预装订单来者不拒,而对不少山寨手机品牌来说,手机预装甚至成了牟利的主要渠道。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有的成本300元的山寨手机竟然会以200元的价格赔本销售,原因就在于手机厂商或销售商赚取的是手机预装带来的分成利润。
坑人的吸费
软件偷偷运行 发出吸费短信 从话费中扣费
正是手机预装利益链的存在,催生出了手机软件难卸载这样的怪象,而这个利益链条保护了相关合作者的利益,束缚的却是消费者的手机使用权利。业内人士透露,与耗电耗流量占内存,影响手机体验相比,手机预装更严重的影响和威胁,是暗扣吸费。
手机预装业内人士:吸费和暗扣算就是说它会在不同的渠道,比如说像山寨手机的渠道,或者是刷机的渠道等等,他会悄悄地装入一些软件,用户根本看不到,也摸不着。它会偷偷地运行,运行完之后呢,它可能会发出一些吸费的短信到运营商,那么这个钱就从话费里面偷偷扣掉了。
业内人士透露,这样的软件一般表现为工具类或打电话的软件,比如指南针或免费打电话的软件,属于专门吸费的软件;还有一种是被病毒控制的正规软件,比如天气类的软件,被加入计费代码后实施暗中扣取手机用户费用。
手机预装业内人士:(比如)总共扣了10块对吧,移动(等运营商)拿走3块,剩下7块,7块然后再三七(分成)。
记者:这个三七(比例)由谁和谁来分呢?
手机预装业内人士:7块再三七(分成),三七(分成)的话,那4块9就给刷机商了,然后2块1就是给开发商了。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手机预装软件的“暗扣吸费”规模巨大,影响也十分恶劣。因为这些软件一般是暗中运行,对单个对象的吸费数额也比较小,仅仅是暗中扣取3到5块钱,手机用户很难发现。而以正常服务软件面目出现的恶意扣费软件,甚至会屏蔽掉通信运营商的收费提示短信,因而手机用户更是难以察觉。
手机预装业内人士:程序在后台运行之后,你根本看不见,你也不知道你钱被扣掉,而且很多人没有习惯每个月去打(印)电话费这个单子,所以说往往可能扣了几年了,他都不知道每个月都在支付一笔额外的费用。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手机预装软件除了存在“暗扣吸费”的巨大危害,还对手机用户隐私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缺位的监管
还给消费者选择权 推动建立手机预装标准
在记者调查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买的新手机被预装软件的现象是不合理的,而且很多用户都认为这些被预装的软件多数都是用不着的。然而手机厂商和代理商却不顾用户的感受,在利益的驱使下依然在手机中预装大量的软件。那么,这种消费者认为不合理的行为难道就没有人管吗?
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要求手机生产商不得预装五大类恶意软件,其中包括未向用户明示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个人信息的软件;未向用户明示未经用户同意,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消耗、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的软件;影响移动智能终端正常功能或通信网络安全运行的软件,据了解,这个禁令将于2013年11月开始正式实施,以监控手机预装行为。
然而记者注意到,针对那些严重影响手机体验,甚至带来手机使用障碍的手机预装行为,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也缺乏监管措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的专家认为,应当尽快还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权利。
专家认为,在手机软件预装的问题上手机生产经营企业应该自律,应该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和使用感受,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不少手机经营企业显然还没有做到这样的自律。大量被预装的软件依然会出现在用户的手机中,依然可能消耗流量浪费资费,依然可能带来恶意吸费、泄露隐私等安全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手机行业的监管部门应该针对这一问题,出台更为严格更加有效的监管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据央视
赞赏
看原图
赞赏
雪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