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末代帝王微软:戴着PC枷锁跳“移动Style”
-
发表于: 2013-6-9 00:47 995
-
每经记者 张斯 发自北京
近日据外媒报道,微软CEO鲍尔默正计划对微软进行一次架构重组,以便更好地与谷歌和苹果展开角斗。
这次架构重组的背景是微软在移动端扮演角色的“无关紧要”。究其原因,或许本质上缘于微软戴着PC枷锁跳“移动舞”,以及在移动端作为挑战者的微软仍难放下大佬心态所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时下微软已沦为移动端的配角。2013年,微软要么由配角升级为主角,要么进一步沦落。但行业竞争生态留给微软可挥霍的时间已不多,微软必须与时间赛跑。
微软之困:
IT创业者故事 诠释微软扮演角色
在全球移动生态链中,真正的大佬只有两位:谷歌的Android和苹果的iOS。正如3G门户总裁张向东所言,两位大佬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统治着移动互联网。而在移动生态链中最核心层的操作系统环节,留给后发者的生存空间,已经微乎其微。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张向东所言的“微乎其微”的机会中,PC端大佬微软不甘心在移动端沦为配角,去年10月末,微软携WP8再战移动江湖。然而目前看来,微软在谷歌和苹果两位大佬的夹击下,正在上演一出“英雄配角戏”。
创业者没有选择WP
IT创业者王智翔的创业故事便很好地诠释了微软在移动端的角色扮演。
王智翔是基于社交的场景音乐分享类App应用 “你听”的创始人。2011年,伴随传统音乐行业被电子音乐市场颠覆和智能手机带动移动应用的兴起,王智翔看到了以互联网来改变音乐的创业机会,2011年底,王智翔的App团队聚集了20个人,其中包括前微软MVP工程师、知名互联网应用团队产品经理等骨干。
待团队搭建完毕后,开发产品和寻找与产品对应的移动平台,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首选iOS平台,王智翔有自己的考量:iOS平台用户数量大,且苹果产品定位于高端,因此用户质量高。此外,iOS平台是个封闭、统一的平台,相较于Android平台,在该平台运行的App应用,其使用体验效果更高,且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皆更低。因此首选苹果iOS平台是很多移动开发者的想法。
友盟统计分析数据显示,至2012年底,国内苹果iOS系统活跃用户已达8500万,谷歌Android活跃用户达1.6亿。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统计数据上,WP平台的活跃用户因量小而未予统计。
而创业至今,王智翔也只选择了苹果的iOS平台及谷歌的Android平台。对于此选择的原因,王智翔解释说,对于移动领域的App创业者来说,选择与其搭配的移动平台时,平台用户数量、质量及投入产出的时间比是衡量平台性价比的关键三大因素。他表示,Android平台用户数量大,iOS平台用户质量高,这是两个移动平台各自的优势。而微软旗下的WP平台目前用户量较少,质量更是无法考证。
值得注意的是,时下搭载WP系统的移动设备厂商基本以诺基亚等为代表的第二阵营,而三星等一线厂商虽然也已成为微软的合作伙伴,但其重点仍在Android平台。WP平台硬件合作伙伴的非主流化,导致了其用户数量和质量皆“非主流化”。
微软WP平台的PC思维
业内认为,WP平台基本上继承了微软 “PC思维过重,移动基因不足”的特点,例如iOS平台上的3D游戏技术,在WP平台上运行不够流畅,而用户使用量极大的微信,在WP平台运行,其中的很多功能并不能正常使用。
IT评论人士孙永杰对此表示,微软是欲将其在PC移动操作系统的影响力,顺延至移动端,这恰恰是其以PC思维开发移动操作系统的原因所在。微软应该在移动操作系统的架构设计中,转变技术理念。
记者发现,微软WP平台不仅在技术层面存在“PC化思维”,在生态营造方面同样如此。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微软将PC端的“授权费思维”移植到了移动端。
对此,王智翔极为不理解:“开发WP平台的应用,微软还要收取授权费。对于开发者来说,不如选择其他平台,然后将这笔资金空间让利给分销商等合作伙伴。”
而WP平台的本地化落地不够,也成为阻碍一些应用开发者来此生态体系扎根的障碍。
“WP平台的账户注册局限性很强。其种种限制性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开发者增加了开发障碍。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目前以王智翔为代表的应用开开发者,绝大多数人仍以观望的心态在看待WP平台,而一些已探路WP平台的应用开发者,其投入产出比也不高,基本扮演“业务补充的角色”。
艾媒咨询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手机应用开发者在选择开发平台时,最关注该平台的市场前景以及该平台的盈利能力,关注比例分别为68.6%、56.0%。很显然,目前仍在苹果iOS平台和谷歌Android平台夹缝中求生存的WP平台在此两方面皆不占优势。
至此,在苹果和谷歌两位主角面前,微软的WP平台陷入了一个待解僵局:WP设备销量小,导致难以吸引开发者。而应用量小,会进一步减少对用户的吸引力,从而导致销售受阻。最新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苹果AppStore上的应用数量已达85万,谷歌旗下的GooglePlay的应用数量也超过70万,微软WPStore的应用数量不及15万。
微软之路:
错失良机 PC大佬成移动端配角
如今的微软,在移动互联时代,已彻底沦为谷歌和苹果身边的跟班配 角 。 正 如 美 国 财 经 网 站MarketWatch撰稿人科迪·维拉德所言:“微软一度在估值方面占据高不可攀的领先地位,但现在人们关心的问题是,Facebook、亚马逊或是其他科技公司是否也将成为下一个超越微软市值的公司。”
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PC端的大佬,微软不管是在平板电脑布局还是移动操作系统上,皆有过较早的战略卡位,但都因为没有勇气自我革命而屡错转型良机。
早已意识到移互时代到来
以时下移动端的两大战略性产品之一的平板电脑为例。也许很多人不知道,1999年,盖茨就曾表示平板电脑上市的时机已经来临,并在2000年拉斯维加斯举办的计算机大展上,向外展示微软平板电脑的构想蓝图。
而后的2005年,盖茨接受采访时表示:“手机将取代包括iPod在内的数字音乐播放器,成为主流产品。”
换句话说,实际上当时的微软高层已意识到移动互联时代的即将到来。而当时,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两大移动端的战略突围产品间,微软选择了平板电脑作为重点突围方向,此战略延续至今。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微软王朝危机》作者姜洪军对此表示,IT技术科班出身的盖茨,当时已预测到IT界最新一波革命浪潮即将到来,而之所以选择以平板电脑作为突围,主要基于“关联性选择”,毕竟平板电脑仍是电脑范畴,而在微软内部,也一直以PC思维将平板电脑作为“PC+”模式来操作,而非将其作为一种革命性产品来规划。
TabletPC的夭折,主要缘于微软的大公司病。基于PC端的霸主地位,导致微软的创新能力和拼劲在下降,平板电脑只作为一种“PC+”模式来运作,因此作为公司非核心业务的平板电脑,在微软内部饱受“排挤”,得到的战略、技术和资金等支持力度不大。
盖茨退休后,其力推的平板电脑并未得到继任者鲍尔默的认可,从而在微软内部销声匿迹了。
与此前微软以PC思维运作平板电脑不同的是,后来者苹果于2010年,以移动互联思维推出了iPad,并成功地上演后来居上的好戏,成为平板电脑界的王者。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苹果以iPad亲自革了自己旗下的MAC电脑的命,并成为新的王者,而作为苹果曾经PC端竞争者的微软仍在PC池中游泳。
在移动操作系统节节败退
平板电脑如此,在移动操作系统的布局战中,微软同样“起个大早而赶个晚集”。2003年,微软发布了针对移动设备而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WindowsMobile,且在苹果推出iPhone手机前后,WindowsMobile一度拿下近35%的市场份额。
不过,2007年后,苹果以iOS平台的用户体验性和谷歌Android平台以免费、开放,双面夹攻,微软在移动操作系统的地位,由主角降为配角。
生活在广东的艾媒咨询创始人张毅是最早接触WindowsMobile系统手机的圈内人士之一。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2007年iPhone面世后,业界人士纷纷iOS操作系统与当时移动操作系统领域的大佬WindowsMobile系统做比较,并指出微软的手机操作系统显得过于臃肿且缺乏创新。不过面对这些批评,身处危机中的微软,其大佬心态不改,仍旧一副并不在意的样子。
当时鲍尔默曾对 《今日美国》表示,缺少键盘配置是苹果iPhone的一大潜在弊端,将表示iPhone没有机会获得任何重要的市场份额。微软作为IT大佬在心态上的傲慢可见一斑。
记者在采访中,深圳一家有A股上市公司背景的智能手机生产商负责人介绍说,当年,一台手机支付的WindowsMobile授权费用就高达30美元左右,这让国内大量小规模手机制造商望而却步,“很长一段时间内,除了多普达、联想、夏新等之外,国内的手机品牌都弃用WindowsMobile,转而选择授权费更低的WinCE系统,但这种系统并不兼容WindowsMobile的第三方软件,从而加剧了微软手机生态中的乱象。”
2010年,伴随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免授权费式大推广,很多手机公司转向Android平台。据上述负责人介绍,算上WindowsMobile对CPU、内存等配置的高要求所带来的费用以及授权费用,国产手机公司生产的一部手机的单机成本可节约最高近800元。
基于经济考量,截至2011年初,三星、LG、索爱等原本使用WindowsMobile系统来运行其尖端智能手机的厂商尝试使用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摩托罗拉则在2010年完全舍弃了WindowsMobile并转向Android。而在2010年10月,微软以WP系统替代WindowsMobile过程中出现的相关脱节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微软在移动操作系统的节节败退态势。
微软之惑:
移动端突围:难舍PC情结
在移动互联时代,微软不甘于沉沦,因此去年10月26日推出Win8操作系统,以兼容移动终端的思维主打“多屏合一”牌。
Win8操作系统被鲍尔默称作微软有史以来做出的最危险赌注。然而5月上旬,微软向《金融时报》承认Win8失败。
为了在移动端实施这个 “有点激进”的计划,微软推出了自有平板品牌Surface,以期助推微软向平板领域挺进,但结果同样收效甚微。
Win8、Surface失败探源/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Win8的落寞,原因错综复杂,然而微软在PC端的成功,由此催生的“成功者包袱”,如PC思维过重、转型纠结等因素,是微软转型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障碍之一,这从Win8定位上的模糊和挣扎便可窥见端倪。
微软将苹果的iOS、谷歌的Android视为Win8在移动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
Win8发布之初,鲍尔默曾踌躇满志。他预测道,2015年平板电脑销量将增长至3.2亿台,其中,Win8将获得其中近12%的市场份额,即约3840万台,而当时的市场份额基本为零。
不过在由iPad统治的平板领域,虽然微软一直未对外公开Surface的销量,但被市场公认为表现“差强人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与微软中国相关人士在沟通中,对方对于Surface销量问题时回答道:“Surface融合了最佳的PC和平板电脑体验。它将登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更多的零售店与消费者见面,届时再讨论销售量才会更合适”。不过该人士未明确“届时”对应的具体时间节点。
彭博社曾在3月中旬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透露,Surface旗下两个版本,即SurfaceRT及SurfacePro,自发布至今的销量分别只有100万台和40万台,合计140万台。而与此数据形成对比的是,IDC年曾预测,2013年全球平板电脑总出货量将达到1.91亿台,比2012年增长50%。 在一年近2亿台的市场容量中,微软Surface平板电脑自去年6月推出至今,合计销量才不到150万台,几近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微软在平板领域再次冲击的出师不利,IT评论人士孙永杰向记者分析道,“微软选择了一个推广Win8竞争最激烈和对微软品牌认知度最低的平板电脑市场,”这足以显示出微软迫切希望借助平板来减弱或改变微软身上浓厚的PC标签。
不过有点矛盾的是,微软对于以此来淡化自己PC标签的平板电脑的定位,却带着浓浓的PC味。
4月2日,微软新品SurfacePro平板电脑正式在中国大陆发售,其较高于其他品牌的平板电脑或者超极本、笔记本的售价,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如果用户想达到完整的SurfacePro体验,需要支付至少7500元。
作为在平板领域扮演挑战者角色的平板产品,SurfacePro过高的定价,一时引起业内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这饱受争议的售价,引来微软方面对SurfacePro定性上的解释。在微软Surface全球公关总监BenReed看来,SurfacePro是款具备平板体验的PC产品,与其他相同性能的笔记本或者超极本相比,具备更好的灵活性,因此“我们认为现有定价有竞争力。”
而微软Surface部门负责人PanosPanay也对此附和道:“SurfaceRT是被设计为平板电脑的。由于外观的因素,人们可能把它们搞混了,SurfacePro常被认为是一款更重且续航能力不足的平板,但请大家知晓,我们所设计的是一款PC。”
不管是微软Surface全球公关总监BenReed还是微软Surface部门负责人PanosPanay,在解释中都将SurfacePro定义成PC,而非平板,但不可否认的是,Surface一直就是微软旗下的平板电脑品牌。
微软难舍“PC情结”
实际上,记者注意到,微软在运作平板电脑时,一直难舍“PC情结”,就连微软创始人盖茨也不例外。
近日,盖茨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微软将会在iPad占有统治地位的平板电脑市场争取市场份额,与此同时,有很多用户对iPad感到沮丧,因为他们不能用键盘打字,不能创建文档,而且iPad连Office都没有。而微软Surface平板电脑可以提供这些iPad放弃而用户期待的PC应用。”
换句话说,在盖茨眼中,Surface平板电脑与iPad间的最大差异化竞争优势就是PC应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对于作为移动互联概念的平板电脑,“PC公司”微软还是以PC思维来定位,只是将平板电脑作为另一种非桌面PC,而苹果对iPad定位时,以一种抛弃PC,完全以移动互联网的思维加以定调。
上述人士进一步补充说,实际上,在目前一线的消费习惯中,PC是生产和处理内容的平台,而平板电脑是消费内容的平台,如玩游戏、收发邮件、观看视频等。但微软以PC思维定义平板电脑,还在以生产内容的平台来营销平板电脑。
正是基于PC思维,与苹果、谷歌等对手以完全非PC思维来构建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不同的是,微软在定义平板电脑以及营造商业模式等方面,只是将移动互联网作为桌面互联网的延伸端,因此Win8主推 “桌面端+移动端”的混合模式,就不足为怪了。
实际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PC颓势尽现、移动端崛起的背景下,PC巨头们在突围时,普遍陷入既不想失去提供当下现金流的PC地盘,又欲进攻代表着未来的移动端,因此折衷之下,跨界式的混合模式成为了他们的通常选择,微软并非个案。
时下正在进行中的Computex2013台北电脑展,在今年“拯救PC”的主旋律大旗下,英特尔、联想、惠普、戴尔、宏碁、华硕等PC大佬们纷纷基于PC思维欲以混合式设备来拯救自己。
实际上很早以前,微软和英特尔的PC双雄便欲以“PC+平板”概念力推“超极本”,希望借助这一产品挑战苹果MacBookAir和iPad。
原雅虎中国总裁谢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了类似PC巨头们转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谢文指出,对于PC巨头们来说,伴随行业变革的到来,转型的成功率很难保证。因此从策略上说,在实际转型中,希望一边占着PC市场,一边又变得移动一些,这是一种过渡式尝试,这种混合式模式能不能成功就很难说,至少目前为止还未被市场证明过;从财务上讲,对于这些PC巨头,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管理层面临中短期财报压力,而PC端是他们的现金流提供者,而移动端却是砸钱的业务,因此也很难像苹果那般壮士断腕,而基于PC基础上的混合式模式,是一种更为稳妥的尝试方式,风险更小;从企业基因的角度来说,像这些PC巨头们,在转型中都或多或少地遭遇大公司病的问题,即公司的决策思维、市场反馈机制、人员配置等,皆带着深厚的PC文化,因此以混合式模式来尝试转型,也实属正常。
正如谢文所言,微软们以混合式模式进行突围的方式,至今尚未被市场证明过,不过Win8以及扮演推广Win8尖头兵角色的Surface平板电脑的落寞,已渐成残酷现实。
近日据外媒报道,微软CEO鲍尔默正计划对微软进行一次架构重组,以便更好地与谷歌和苹果展开角斗。
这次架构重组的背景是微软在移动端扮演角色的“无关紧要”。究其原因,或许本质上缘于微软戴着PC枷锁跳“移动舞”,以及在移动端作为挑战者的微软仍难放下大佬心态所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时下微软已沦为移动端的配角。2013年,微软要么由配角升级为主角,要么进一步沦落。但行业竞争生态留给微软可挥霍的时间已不多,微软必须与时间赛跑。
微软之困:
IT创业者故事 诠释微软扮演角色
在全球移动生态链中,真正的大佬只有两位:谷歌的Android和苹果的iOS。正如3G门户总裁张向东所言,两位大佬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统治着移动互联网。而在移动生态链中最核心层的操作系统环节,留给后发者的生存空间,已经微乎其微。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张向东所言的“微乎其微”的机会中,PC端大佬微软不甘心在移动端沦为配角,去年10月末,微软携WP8再战移动江湖。然而目前看来,微软在谷歌和苹果两位大佬的夹击下,正在上演一出“英雄配角戏”。
创业者没有选择WP
IT创业者王智翔的创业故事便很好地诠释了微软在移动端的角色扮演。
王智翔是基于社交的场景音乐分享类App应用 “你听”的创始人。2011年,伴随传统音乐行业被电子音乐市场颠覆和智能手机带动移动应用的兴起,王智翔看到了以互联网来改变音乐的创业机会,2011年底,王智翔的App团队聚集了20个人,其中包括前微软MVP工程师、知名互联网应用团队产品经理等骨干。
待团队搭建完毕后,开发产品和寻找与产品对应的移动平台,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首选iOS平台,王智翔有自己的考量:iOS平台用户数量大,且苹果产品定位于高端,因此用户质量高。此外,iOS平台是个封闭、统一的平台,相较于Android平台,在该平台运行的App应用,其使用体验效果更高,且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皆更低。因此首选苹果iOS平台是很多移动开发者的想法。
友盟统计分析数据显示,至2012年底,国内苹果iOS系统活跃用户已达8500万,谷歌Android活跃用户达1.6亿。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统计数据上,WP平台的活跃用户因量小而未予统计。
而创业至今,王智翔也只选择了苹果的iOS平台及谷歌的Android平台。对于此选择的原因,王智翔解释说,对于移动领域的App创业者来说,选择与其搭配的移动平台时,平台用户数量、质量及投入产出的时间比是衡量平台性价比的关键三大因素。他表示,Android平台用户数量大,iOS平台用户质量高,这是两个移动平台各自的优势。而微软旗下的WP平台目前用户量较少,质量更是无法考证。
值得注意的是,时下搭载WP系统的移动设备厂商基本以诺基亚等为代表的第二阵营,而三星等一线厂商虽然也已成为微软的合作伙伴,但其重点仍在Android平台。WP平台硬件合作伙伴的非主流化,导致了其用户数量和质量皆“非主流化”。
微软WP平台的PC思维
业内认为,WP平台基本上继承了微软 “PC思维过重,移动基因不足”的特点,例如iOS平台上的3D游戏技术,在WP平台上运行不够流畅,而用户使用量极大的微信,在WP平台运行,其中的很多功能并不能正常使用。
IT评论人士孙永杰对此表示,微软是欲将其在PC移动操作系统的影响力,顺延至移动端,这恰恰是其以PC思维开发移动操作系统的原因所在。微软应该在移动操作系统的架构设计中,转变技术理念。
记者发现,微软WP平台不仅在技术层面存在“PC化思维”,在生态营造方面同样如此。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微软将PC端的“授权费思维”移植到了移动端。
对此,王智翔极为不理解:“开发WP平台的应用,微软还要收取授权费。对于开发者来说,不如选择其他平台,然后将这笔资金空间让利给分销商等合作伙伴。”
而WP平台的本地化落地不够,也成为阻碍一些应用开发者来此生态体系扎根的障碍。
“WP平台的账户注册局限性很强。其种种限制性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开发者增加了开发障碍。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目前以王智翔为代表的应用开开发者,绝大多数人仍以观望的心态在看待WP平台,而一些已探路WP平台的应用开发者,其投入产出比也不高,基本扮演“业务补充的角色”。
艾媒咨询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手机应用开发者在选择开发平台时,最关注该平台的市场前景以及该平台的盈利能力,关注比例分别为68.6%、56.0%。很显然,目前仍在苹果iOS平台和谷歌Android平台夹缝中求生存的WP平台在此两方面皆不占优势。
至此,在苹果和谷歌两位主角面前,微软的WP平台陷入了一个待解僵局:WP设备销量小,导致难以吸引开发者。而应用量小,会进一步减少对用户的吸引力,从而导致销售受阻。最新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苹果AppStore上的应用数量已达85万,谷歌旗下的GooglePlay的应用数量也超过70万,微软WPStore的应用数量不及15万。
微软之路:
错失良机 PC大佬成移动端配角
如今的微软,在移动互联时代,已彻底沦为谷歌和苹果身边的跟班配 角 。 正 如 美 国 财 经 网 站MarketWatch撰稿人科迪·维拉德所言:“微软一度在估值方面占据高不可攀的领先地位,但现在人们关心的问题是,Facebook、亚马逊或是其他科技公司是否也将成为下一个超越微软市值的公司。”
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PC端的大佬,微软不管是在平板电脑布局还是移动操作系统上,皆有过较早的战略卡位,但都因为没有勇气自我革命而屡错转型良机。
早已意识到移互时代到来
以时下移动端的两大战略性产品之一的平板电脑为例。也许很多人不知道,1999年,盖茨就曾表示平板电脑上市的时机已经来临,并在2000年拉斯维加斯举办的计算机大展上,向外展示微软平板电脑的构想蓝图。
而后的2005年,盖茨接受采访时表示:“手机将取代包括iPod在内的数字音乐播放器,成为主流产品。”
换句话说,实际上当时的微软高层已意识到移动互联时代的即将到来。而当时,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两大移动端的战略突围产品间,微软选择了平板电脑作为重点突围方向,此战略延续至今。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微软王朝危机》作者姜洪军对此表示,IT技术科班出身的盖茨,当时已预测到IT界最新一波革命浪潮即将到来,而之所以选择以平板电脑作为突围,主要基于“关联性选择”,毕竟平板电脑仍是电脑范畴,而在微软内部,也一直以PC思维将平板电脑作为“PC+”模式来操作,而非将其作为一种革命性产品来规划。
TabletPC的夭折,主要缘于微软的大公司病。基于PC端的霸主地位,导致微软的创新能力和拼劲在下降,平板电脑只作为一种“PC+”模式来运作,因此作为公司非核心业务的平板电脑,在微软内部饱受“排挤”,得到的战略、技术和资金等支持力度不大。
盖茨退休后,其力推的平板电脑并未得到继任者鲍尔默的认可,从而在微软内部销声匿迹了。
与此前微软以PC思维运作平板电脑不同的是,后来者苹果于2010年,以移动互联思维推出了iPad,并成功地上演后来居上的好戏,成为平板电脑界的王者。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苹果以iPad亲自革了自己旗下的MAC电脑的命,并成为新的王者,而作为苹果曾经PC端竞争者的微软仍在PC池中游泳。
在移动操作系统节节败退
平板电脑如此,在移动操作系统的布局战中,微软同样“起个大早而赶个晚集”。2003年,微软发布了针对移动设备而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WindowsMobile,且在苹果推出iPhone手机前后,WindowsMobile一度拿下近35%的市场份额。
不过,2007年后,苹果以iOS平台的用户体验性和谷歌Android平台以免费、开放,双面夹攻,微软在移动操作系统的地位,由主角降为配角。
生活在广东的艾媒咨询创始人张毅是最早接触WindowsMobile系统手机的圈内人士之一。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2007年iPhone面世后,业界人士纷纷iOS操作系统与当时移动操作系统领域的大佬WindowsMobile系统做比较,并指出微软的手机操作系统显得过于臃肿且缺乏创新。不过面对这些批评,身处危机中的微软,其大佬心态不改,仍旧一副并不在意的样子。
当时鲍尔默曾对 《今日美国》表示,缺少键盘配置是苹果iPhone的一大潜在弊端,将表示iPhone没有机会获得任何重要的市场份额。微软作为IT大佬在心态上的傲慢可见一斑。
记者在采访中,深圳一家有A股上市公司背景的智能手机生产商负责人介绍说,当年,一台手机支付的WindowsMobile授权费用就高达30美元左右,这让国内大量小规模手机制造商望而却步,“很长一段时间内,除了多普达、联想、夏新等之外,国内的手机品牌都弃用WindowsMobile,转而选择授权费更低的WinCE系统,但这种系统并不兼容WindowsMobile的第三方软件,从而加剧了微软手机生态中的乱象。”
2010年,伴随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免授权费式大推广,很多手机公司转向Android平台。据上述负责人介绍,算上WindowsMobile对CPU、内存等配置的高要求所带来的费用以及授权费用,国产手机公司生产的一部手机的单机成本可节约最高近800元。
基于经济考量,截至2011年初,三星、LG、索爱等原本使用WindowsMobile系统来运行其尖端智能手机的厂商尝试使用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摩托罗拉则在2010年完全舍弃了WindowsMobile并转向Android。而在2010年10月,微软以WP系统替代WindowsMobile过程中出现的相关脱节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微软在移动操作系统的节节败退态势。
微软之惑:
移动端突围:难舍PC情结
在移动互联时代,微软不甘于沉沦,因此去年10月26日推出Win8操作系统,以兼容移动终端的思维主打“多屏合一”牌。
Win8操作系统被鲍尔默称作微软有史以来做出的最危险赌注。然而5月上旬,微软向《金融时报》承认Win8失败。
为了在移动端实施这个 “有点激进”的计划,微软推出了自有平板品牌Surface,以期助推微软向平板领域挺进,但结果同样收效甚微。
Win8、Surface失败探源/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Win8的落寞,原因错综复杂,然而微软在PC端的成功,由此催生的“成功者包袱”,如PC思维过重、转型纠结等因素,是微软转型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障碍之一,这从Win8定位上的模糊和挣扎便可窥见端倪。
微软将苹果的iOS、谷歌的Android视为Win8在移动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
Win8发布之初,鲍尔默曾踌躇满志。他预测道,2015年平板电脑销量将增长至3.2亿台,其中,Win8将获得其中近12%的市场份额,即约3840万台,而当时的市场份额基本为零。
不过在由iPad统治的平板领域,虽然微软一直未对外公开Surface的销量,但被市场公认为表现“差强人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与微软中国相关人士在沟通中,对方对于Surface销量问题时回答道:“Surface融合了最佳的PC和平板电脑体验。它将登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更多的零售店与消费者见面,届时再讨论销售量才会更合适”。不过该人士未明确“届时”对应的具体时间节点。
彭博社曾在3月中旬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透露,Surface旗下两个版本,即SurfaceRT及SurfacePro,自发布至今的销量分别只有100万台和40万台,合计140万台。而与此数据形成对比的是,IDC年曾预测,2013年全球平板电脑总出货量将达到1.91亿台,比2012年增长50%。 在一年近2亿台的市场容量中,微软Surface平板电脑自去年6月推出至今,合计销量才不到150万台,几近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微软在平板领域再次冲击的出师不利,IT评论人士孙永杰向记者分析道,“微软选择了一个推广Win8竞争最激烈和对微软品牌认知度最低的平板电脑市场,”这足以显示出微软迫切希望借助平板来减弱或改变微软身上浓厚的PC标签。
不过有点矛盾的是,微软对于以此来淡化自己PC标签的平板电脑的定位,却带着浓浓的PC味。
4月2日,微软新品SurfacePro平板电脑正式在中国大陆发售,其较高于其他品牌的平板电脑或者超极本、笔记本的售价,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如果用户想达到完整的SurfacePro体验,需要支付至少7500元。
作为在平板领域扮演挑战者角色的平板产品,SurfacePro过高的定价,一时引起业内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这饱受争议的售价,引来微软方面对SurfacePro定性上的解释。在微软Surface全球公关总监BenReed看来,SurfacePro是款具备平板体验的PC产品,与其他相同性能的笔记本或者超极本相比,具备更好的灵活性,因此“我们认为现有定价有竞争力。”
而微软Surface部门负责人PanosPanay也对此附和道:“SurfaceRT是被设计为平板电脑的。由于外观的因素,人们可能把它们搞混了,SurfacePro常被认为是一款更重且续航能力不足的平板,但请大家知晓,我们所设计的是一款PC。”
不管是微软Surface全球公关总监BenReed还是微软Surface部门负责人PanosPanay,在解释中都将SurfacePro定义成PC,而非平板,但不可否认的是,Surface一直就是微软旗下的平板电脑品牌。
微软难舍“PC情结”
实际上,记者注意到,微软在运作平板电脑时,一直难舍“PC情结”,就连微软创始人盖茨也不例外。
近日,盖茨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微软将会在iPad占有统治地位的平板电脑市场争取市场份额,与此同时,有很多用户对iPad感到沮丧,因为他们不能用键盘打字,不能创建文档,而且iPad连Office都没有。而微软Surface平板电脑可以提供这些iPad放弃而用户期待的PC应用。”
换句话说,在盖茨眼中,Surface平板电脑与iPad间的最大差异化竞争优势就是PC应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对于作为移动互联概念的平板电脑,“PC公司”微软还是以PC思维来定位,只是将平板电脑作为另一种非桌面PC,而苹果对iPad定位时,以一种抛弃PC,完全以移动互联网的思维加以定调。
上述人士进一步补充说,实际上,在目前一线的消费习惯中,PC是生产和处理内容的平台,而平板电脑是消费内容的平台,如玩游戏、收发邮件、观看视频等。但微软以PC思维定义平板电脑,还在以生产内容的平台来营销平板电脑。
正是基于PC思维,与苹果、谷歌等对手以完全非PC思维来构建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不同的是,微软在定义平板电脑以及营造商业模式等方面,只是将移动互联网作为桌面互联网的延伸端,因此Win8主推 “桌面端+移动端”的混合模式,就不足为怪了。
实际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PC颓势尽现、移动端崛起的背景下,PC巨头们在突围时,普遍陷入既不想失去提供当下现金流的PC地盘,又欲进攻代表着未来的移动端,因此折衷之下,跨界式的混合模式成为了他们的通常选择,微软并非个案。
时下正在进行中的Computex2013台北电脑展,在今年“拯救PC”的主旋律大旗下,英特尔、联想、惠普、戴尔、宏碁、华硕等PC大佬们纷纷基于PC思维欲以混合式设备来拯救自己。
实际上很早以前,微软和英特尔的PC双雄便欲以“PC+平板”概念力推“超极本”,希望借助这一产品挑战苹果MacBookAir和iPad。
原雅虎中国总裁谢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了类似PC巨头们转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谢文指出,对于PC巨头们来说,伴随行业变革的到来,转型的成功率很难保证。因此从策略上说,在实际转型中,希望一边占着PC市场,一边又变得移动一些,这是一种过渡式尝试,这种混合式模式能不能成功就很难说,至少目前为止还未被市场证明过;从财务上讲,对于这些PC巨头,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管理层面临中短期财报压力,而PC端是他们的现金流提供者,而移动端却是砸钱的业务,因此也很难像苹果那般壮士断腕,而基于PC基础上的混合式模式,是一种更为稳妥的尝试方式,风险更小;从企业基因的角度来说,像这些PC巨头们,在转型中都或多或少地遭遇大公司病的问题,即公司的决策思维、市场反馈机制、人员配置等,皆带着深厚的PC文化,因此以混合式模式来尝试转型,也实属正常。
正如谢文所言,微软们以混合式模式进行突围的方式,至今尚未被市场证明过,不过Win8以及扮演推广Win8尖头兵角色的Surface平板电脑的落寞,已渐成残酷现实。
赞赏
看原图
赞赏
雪币:
留言: